哪里的艾草品质更好呢?
对于中药材的产地,确实有道地产地一说,因为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作为入药的中药材不同的产地质量差别是很大的。那么艾草什么地方的更好呢?笔者以客观的角度跟大家做一下分析,不当之处还望大家多提意见。
艾草分布于亚洲东部地区,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东部地区等。
先说艾灸是怎么来的?
关于艾灸的由来,《黄帝内经》中给到了答案:“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艾灸,最早是用来治疗寒症,北方地区 因为气候寒冷,所以人们容易脏寒生病,适宜用灸法来治疗。所以灸法是北方人发现和开始使用的,后来传播到四方。 古人,灸法所用的艾绒应该是就地取材,想必,那时也没有道地产地之说。
历史记载
最早记载艾的史书应该是《诗经》,在离娄篇写道:“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可见在春秋以前采艾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具体是在哪里采艾,就不得而知了。
历代史书中关于艾草产地的记载不多,且仅寥寥数语。
梁代陶弘景《明医别录》:“(艾)云生田野”。只是说艾生于田野,分布广泛,并未提到哪里的艾更好。
宋代 苏颂《本草图经》写道:“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及四明者为佳。”这是首次见到有产地的记载,这里说的复道后被认为是河南省汤阴县,四明指的是浙江宁波。
明代,李时珍(湖北蕲春人)在《本草纲目》中提到了“蕲艾”:“近代惟汤阳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这里的蕲州,指的是现在的湖北蕲春县。
清代,在记录宫廷药方的《清宫医案》中,有不少关于“祁艾”的记载。说明清代产于河北的“祁艾”在宫廷中受到广泛使用。清代小说家李汝珍所著《镜花缘》载:以祁艾灸三次,治疣目(瘊子)落后永不复发。书中出现“祁艾”,也印证了当时祁艾作为医家所用的历史事实。今河北安国旧称“祁州”。
清代名医陈士铎,在《本草秘录》里写道:“野艾则天然自长于野世,得天地至阳之气,故能逐鬼辟邪、祛寒而散湿,其力实胜于蕲艾,岂可舍此而取彼哉”。而这里提到的野艾,是生于田野的野生艾草,并未说产自哪里。
后人总结的历史“四大名艾”
综上所述,后人总结有历史记载产地的艾草主要有四个地区:
产于河南汤阴的北艾、产于浙江宁波的海艾、产于湖北蕲春的蕲艾、产于河北安国的祁艾。艾草当前的发展情况
历史有记载的“四大名艾”,河南汤阴近几年有发展艾草种植产业。湖北蕲春因当地的重视程度较高,且宣传推广力度很大,蕲艾已经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河北安国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药都,是北方中药材集散中心,祁艾也是祁药主要品种之一。浙江宁波地区鲜有艾草种植。除了历史记载的几大艾草产区之外,目前我国各地艾草种植及加工产业近几年蓬勃发展,尤其出现了河南南阳等艾草产业基地,艾草种植及加工规模与日俱增。在西北、华北、西南等地区也有规模化的种植和加工企业。
需求量猛增 野生艾奇缺 多为种植艾草
随着近几年的中医热,艾草的需求量猛增,一度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靠野生艾草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河南南阳、湖北蕲春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艾草种植产业。而在人工种植条件下的艾草,艾农为了提高产量,使用化学肥料进行催产,艾草长势快、产量高,但是其品质与原来的野生艾草是否有区别,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不同产地的艾草化学分析对比?
有现代学者,使用化学分析法对产于不同地区的艾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还得出一些实验室数据。各项指标各地的艾草各有千秋,存在不同差异。对此,笔者认为这种分析意义不大,首先采的艾草标本是否与可比性,如野生艾草和种植艾草是否有可比性,不同品种的艾草是否有可比性?另外,用西医的化学分析法来分析中医药产品,本身就是不合逻辑的方式。众所众知,中医药疗法不同于西医西药,并非是靠其某种化学成分,如果仅用于科研论文无可厚非,若以此而评定哪个地区的艾草优劣,从而作为宣传手段,那么实验者必定是别有用心了。另外,笔者认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cnaicao.com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