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
相信每个人刚入伍的心情都和《芳华》里的何小萍一样——兴奋、紧张又充满期待。即使旅途劳累,也迫不及待地想在战友们面前“露一手”,而穿上军装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给亲人们寄张照片。一部《芳华》仿佛让我们回到了那个严歌苓眼中的军营,时光荏苒,物是人非,但“我们”芳华依旧。
虽然建军以来,人民军队几经调整改革,但是在这座坚如磐石的钢铁方阵中,有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集体。
她们活跃在通信卫勤的岗位,用青春无悔的汗水浇灌矢志报国的忠诚之花;
她们遨游在万里之外的太空,用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诠释军人的深刻内涵;
她们行进在9.3阅兵的天安门广场,用毫厘不差的标准彰显共和国女兵的飒爽英姿。
当红妆遇上武装,来自不同环境的女兵们,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一起走进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学员一大队一队,这里的女兵会给你答案。一队是学员一大队唯一一个由国防生和大学生士兵提干组成的学员队,一面是来自地方大学的“铿锵玫瑰”,一面是来自部队的“戎装木兰”。虽然经历不同、地域不同,但是相仿的年龄,一致的追求和共同的信仰,让她们迅速融合在了一起,并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为这个集体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小中医”石誉莱,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学习中药学,拔罐、艾灸、刮痧……都不在话下。“小中医,这药我能吃吗?”“小中医,最近牙龈老出血是怎么回事阿?”“哎?你别说,这刮完痧就是不一样。”全队70人,我们的“小中医”经常忙得团团转,可她却乐此不疲,还打趣地说:“有我在,保你们原地快速满血复活,经验加成。”
来自战略支援部队的张娇娇入学前,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艺兵,快板、舞蹈、唱歌都是强项,学员队里大大小小的演出活动可少不了她,啦啦操、迎新春晚会、敬老院演出……作为队里文艺工作组组长,加班熬夜是常事,压力经常大到睡不着,有人劝她差不多别太较真了,可她却说“排节目,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宣传能手”杨晨,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她的口头禅——“对于新闻报道,我们是认真的”。凭借着“科班出身”的金字招牌,杨晨很快组建了一个新闻报道组,主动承担起了队里的宣传任务,带着大家摄影、写新闻、搞采访,忙得不亦乐乎,在她的努力下,队里出了一批又一批摄影能手,新闻达人,可她却说:“跟大家在一起,我学习的更多。”
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的厉佩逾,本科学习英语文学专业,四六级考试前,找她辅导的人可不在少数,耐心、细致的讲解,给她带来了“英语老师”的外号。热爱文学的厉佩逾,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学员队里的文学创作组就是她的“人马”,这不,她又在准备本周的“文学沙龙”了。
一头干练的短发,雷厉风行的作风是陈陈带给人的第一印象,可别小看了眼前这位“军中木兰”,陈陈的单位位于格尔木,高原的军旅生活锻造了她坚毅果敢的性格,她曾荣立“三等功”一次,是大家眼中的好姐姐,更是一位认真尽责的好骨干。
大眼睛的满族姑娘杨森,既是工作中的能手,也是生活上的细心人;能歌善舞的布依族姑娘胡天泽,是大家眼中亲切的“老铁”,热心、乐于助人是她最鲜明的标签;“内务能手”杜晨是大家眼中的内务标兵,她不仅对自己高标准,还带领女兵们一起进步;来自山城重庆的陈红有着“百米王”的外号,训练场上是“风一样的女子”,生活中却像“水一样温柔”;常宴宇是大家的开心果”,谁有个不开心的事,三两句就能被她逗乐。十一个女兵,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无论是篮球赛中的啦啦操表演,还是迎新春文艺晚会的舞蹈,亦或是敬老院里为老人精心准备的歌曲,时时处处都展现着她们凝聚的力量。
剪去长发,卸下红妆,她们用坚强作铠甲,挺起中国军人的脊梁;
携笔从戎,矢志打赢,她们用勇敢作利剑,阔步走在强军兴军的征途上。
当青春遇上迷彩,当戎装填满芳华,纵然光阴似箭、韶华易逝,但身披戎装的初心却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cnaicao.com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