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数千年的洗礼与锤炼,两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的撮合下相遇了。它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艾篇
“知艾者福、善灸者寿”。古代燧人氏以艾绒钻木取火,见艾可以产生火,就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称为“地之阳”。后来,古人发现用火灸烤身体疼痛或不舒服的地方,可以镇痛、回暖、缓解不适症状,那个时候大家就对艾灸有了初步的认识。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是《诗经·王风·采葛》里的一句诗,讲述的是青年男女之间朦胧的爱恋与思念之情。但是采艾做什么呢?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人用艾治疾,应不晚于西周,迄今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了。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两部帛书,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有关经脉论述的专著,也是世界上首次记载灸疗的医学典籍,为艾灸悠久的历史提供了有力佐证。
艾灸,是将艾绒制成的艾条点燃,通过对人体相应的穴位施灸,以达到保健、祛病功效的一种自然疗法。《黄帝内经》是世界上第一本对艾灸进行总结和论述的书籍,“药王”孙思邈幼时体弱多病,后来经常用艾灸保健,据其自己述说是“艾火遍身烧”,尤其爱灸足三里。孙思邈90岁时,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年过百岁,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可见艾灸的功效。
悠悠岁月,屹立数千年而历久弥新,艾灸不仅广泛流传于民间,更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公元5世纪,中医艾灸疗法传播到韩国和日本,公元17世纪传到欧洲,对世界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10年11月16日,艾灸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人彰显着我巍巍中华古老而博大的文化瑰宝一角。
荥经砂器篇
同样是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与火命运相连,荥经砂器虽不似艾灸那样广为人知,但也凭借其朴实无华的外表以及非凡的内在而备受称许,素有“东有宜兴紫砂,西有荥经黑砂”的美誉。
图片来源:《文明》杂志
荥经(ying jing),这座距成都196公里,地处西蜀边陲、雅安腹地的小县城,曾经是中国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扼川滇、川藏线之咽喉,古称“严道”。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人文历史,赋予了荥经“探奇觅古”的美誉。而如今,让它为更多人所知的,也许要数“荥经砂器”了。
相传,古时一官员南巡,经过古城坪,口渴欲喝水。随从寻水至百姓家中,然家贫无物,唯有用当地捏泥制成的粗陋器皿烧水,官员饮之,回味甘甜,大加赞赏。传之后世,即为“荥经砂器”。
荥经砂器是“土与火的艺术”,是1000℃高温烧制下,火舌吞吐砥砺千年的珍宝黑砂。从古朴粗陶到至美大雅,其制作工艺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如今,荥经砂器的匠人们依然保留着世代传承的传统制作工艺:采料、粉碎、搅拌、制胚、晾晒、焙烧、上釉、出炉……十几道工艺环环相生,容不得半点马虎。
拉胚过程图片
大智如愚,大巧若拙。正是几代荥经匠人们近乎固执的坚守与传承,才有了这传世千年之久的荥经砂器。2008年,荥经砂器烧制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双遗好器”篇
艾宜无烟艾灸条与荥经朱氏砂器的相遇,就像是失散多年的老友,两千多年里的无数次回眸,终于在一次因缘契合下,碰撞出新的火花。
荥经砂器造型古朴大方,釉色独特,具有耐高温、抗腐蚀的特点,而且储存食物不易变质,能最大程度保存食物的营养成份,且不失鲜美甘甜,自古就是煮饭煲汤的绝佳炊器。其中,以“荥经砂锅”最负盛名。加之原材料生态天然,分子结构稳定,不易与酸、碱、盐及金属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历代中医熬制中药也首选荥经砂器。
如今,随着现代美学理念和文化元素的融入,荥经砂器逐渐摆脱了单纯作为炊具或生活器具的局限,成为集艺术性、实用性于一身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一次偶然的参访,让艾宜的创始人毛毛盐有了新的灵感:为什么不用荥经砂器作为装盛艾灰的容器呢?
从文化底蕴上来说,艾灸与荥经砂器都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沉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且都与中医药有着不解之缘。二者的结合,可谓是珠联璧合,千年之好;
从功能上来说,艾条点燃后最高温度可达500℃以上,使用容器不当容易导致人体烫伤,甚至引发火灾等隐患。而荥经砂器耐高温,外围不易导热,且结构稳定遇热不会散发不良气味,使用起来安全又舒心;
从制作工艺上来说,艾宜的招牌产品之一“无烟艾灸条”,正是精选陈年艾叶高温密闭碳化而来,真材实料,如法炮制,与荥经砂器的烧制工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形态、质地上来说,二者都拙朴无华、敦实厚重;经典黑色系的色彩搭配,更是绝配。即使平常不做艾疗,置于案台作为摆件,也是极好的。
就这样,艾宜无烟艾灸条与荥经朱氏砂器一拍即合。经过数月的考察、洽谈,以及几番设计、出模与优化改进,“双遗好器,业以传家”艾灰小神器应运而生。搭配艾宜无烟艾灸条使用,既方便实用,又雅致美观,在追求健康生活理念的同时,也能彰显使用者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妙哉,妙哉。
最后,有请诸位看官感受一下这样的画面:
艾香袅袅,砂器沉静,有容乃大地盛接着燃烧殆尽的艾灰,也许还伴随几声清脆的声响。那是历经千年的铿锵回音,呼唤着你把“艾”带回家,把健康带回家,也把老祖宗承袭千年经久不衰的古老智慧带回家,世代相传,造福后代。正是:“双遗好器,业以传家”。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cnaicao.com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