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五亩桑,铺出致富路”,是岳西县产业富民的真实写照。
岳西县是我国中部蚕桑生产规模最大的地区,桑蚕产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岳西县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通过多元化利用蚕桑资源,促进“桑+”产业联合,应用“桑+蚕”“桑+丝”“桑+非遗”等发展模式,达到蚕桑茧丝绸产业链延伸、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的目的,助力乡村振兴。
种桑养蚕,联结机制带动就业增收
蚕桑产业是岳西县的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2022年全县桑园面积达8.08万亩,敲门一问,几乎家家户户都养了蚕。桑蚕养殖从每年的4月份开始,到10月份结束,期间可套养8批蚕。据了解,岳西县今年春季发放三批蚕种共2.94万盒,目前第一批鲜茧已收获上市,收购均价每公斤达53元。
岳西县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实行统一订种、统一收购、统一烘茧、统一销售的“四统一”发展方案。
“蚕结成茧子了,那个时候我们就统一来收购,今年是26块多一斤。”岳西县茧丰蚕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合作社收益很好,多亏了农科院的专家们研究家蚕、桑树新品种,县农委选取优种统一制种,合作社才能大批量发放和养殖蚕种。
岳西县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方式,收购前与蚕农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书,依照优质优价原则收购,保障蚕农收益,促进蚕农稳步增收,且对于合作社出售的蚕茧实行年终二次返利及分红,以此来调动成员生产积极性,提高集体经济效益。
结茧抽丝,机械运作提高产业效率
“培育一个龙头,激活一个产业”。安徽联丰制丝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王测亮介绍,联丰制丝有限公司是岳西唯一一家蚕茧加工厂,该工厂定期收购村民家的蚕茧,然后进行蚕茧抽丝加工,再送去专门的丝绸制造厂,这是岳西县茧丝绸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
从村民家中收购回来的蚕茧在五天之内被送进冻库进行冷冻,以防止蚕蛹成型破茧而出,毁坏蚕茧的完整性,先进的冷冻技术代替了传统烘干技术,弥补了烘干易破坏丝质的缺点。冷冻完的蚕茧经过员工的分拣被送到循环式煮茧机,“经过长时间的煮泡,蚕茧胶着力减弱,更便于接下来的缫丝”,王测亮介绍。
走进缫丝间,每台机器旁只需一位员工监督,机器便可自动地将蚕茧变为一根根完整的丝线。14组自动缫丝机同时运作,成形的蚕丝大量产出,前沿科技新技术使轻简化、省力化养蚕成为可能。
从冷冻蚕茧到机械缫丝,智能机械的引进,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提升桑茧丝产业经济效益。
古法桑皮纸,非遗传承盘活一方经济
岳西桑皮纸是以产自安徽岳西毛尖山的桑树皮为原料,经过30多道传统手工工艺制造而成的特种纸张,具有色泽洁白、纹理清晰、百折不损、棉韧而坚等特点。
2008年,岳西桑皮纸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毛尖山乡农民王柏林是全国仅有掌握手工桑皮纸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他制作的桑皮纸被故宫选为倦勤斋修复装裱唯一专用纸。
制造桑皮纸对原材料桑树皮的品质有很高要求。王柏林估算,4棵普通的桑树至多只能剥下0.5公斤的桑树皮,而造出100张133×70厘米规格的桑皮纸,则需要60公斤的桑树皮。因此,王柏林在各村设立了收购点,高价收购桑树皮,以满足生产所需。
“做纸是吃苦的事,从传承这一块,要做好研究和发展。”王柏林说。早在2006年,他就成立了一家从事纸张和纸制品制造为主的企业——岳西县金丝纸业有限公司。该公司除了为故宫文保修缮供纸,提供纸张定制服务,还制作书画装裱、纸伞、纸扇等文创工艺品。“在创意方面还要下一点功夫,希望年轻人有好的想法。”王柏林透露公司已经与不少高校达成合作,在皮料研究、铁板印刷、文化创意等方面保持密切联系。
随着产业越做越大,桑皮纸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基本上200块钱一天,一个月做下来大概有7000块钱收入。”王柏林并不想止步于此,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注册了“毛尖山牌”商标,并且积极开发不同种类的桑皮纸,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王柏林秉持“产业融合发展,桑枝变废为宝”的信念,不断扩大桑皮纸产业链,促进非遗桑皮纸传统工艺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这一有着1700多年生产历史的“绝活”才会延续下来,更好地为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做贡献。
产业为民而兴,成果与民共享。岳西县各大企业利用本地优质“桑”资源,不断探索“新花样”,为百姓生活带来新变化,以桑为基,“蚕海桑田”,成功形成了多产业联合发展新业态,为岳西打造“桑+”新名片。
来源:岳西县毛尖山乡人民政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cnaicao.com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