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一过,在沂水县龙家圈街道小匡庄村传承了360余年的纸界“活化石”桑皮纸,又迎来新岁。
过去一年,沂水李氏桑皮纸第21代传承人李庆亮带着徒弟们制作出20多万张桑皮纸,一个小村子创造出近千万元的产值。
文/片 记者 高松 实习生 康聚恺
72道工序诞生
千年不腐桑皮纸
一纸成,寿千年。在明清、民国时代,齐鲁地区买卖契约、分家文书等民间文书档案,绝大多数是用桑皮纸作为载体,尤其是土地买卖契约。桑皮纸,古时又称“汉皮纸”,起源于汉代。据史料记载,汉朝时期安徽古皖地区就生产此纸,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它又被称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桑皮纸纤维长、拉力大、柔软耐磨、耐折叠、防虫蛀、易保存,据说能保存千年。
桑皮纸耐用的奥秘,藏在传承创新的手艺里。
春节,是李庆亮一年到头难得的休息时间。大部分日子,他都泡在沂河岸畔的工坊里,每天伴着木槌砸桑皮的哐啷声,身上尽是散不去的桑树皮清香。
“大匡庄小匡庄,早晨起来哐啷啷。”当地顺口溜中描述的桑皮纸制作场景,李庆亮已经看了60年。但这股声音早在村子里回响百年之久。“清朝康熙年间,我们李家人就以做桑皮纸为生。”李庆亮说,传承至今,李氏桑皮纸已有360余年历史,它也被叫做“山东老纸”。
所谓桑皮纸,便是以桑树皮为原料制成。“山桑、条桑、白桑都可用作造纸原料。”李庆亮简单估算,一年光原料就耗费近50万斤。从外观看,桑皮纸呈乳白色,纤维纹理清晰可见,反复用力揉搓仍不会破损。“经过、锅蒸、刀割、竹帘抄捞、烘干等72道手工工艺后,纸张内含百分百纯纤维,质地细密,吸水性强,耐磨损耐折叠、不生虫不腐蚀。”李庆亮说,这也使得保存得当的桑皮纸可抗住千年岁月洗礼,“水是这一切的灵魂所在。”沂河水润泽沂蒙大地,也给地处源头的沂水人带来福泽。
旧时,桑皮纸多用于贵重书籍、碑帖、书画、扇面等,备受文人墨客喜爱,还可制成油纸伞。如今,它广泛用于书画及文物修复等领域。古有一纸抵万金。现下,在李庆亮手中,即使一张普通桑皮纸也能卖出二三十元的高价。
传承中不断创新
还要挑战吉尼斯纪录
2021年,沂水桑皮纸荣获“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2022年,又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行列,是沂水县唯一入选的产品。相伴近40年,李庆亮见证着沂水桑皮纸的高光重现,也默默承受着它重返辉煌背后的艰辛苦楚。
很多时候,李庆亮已不再详细谈起过去的苦累。既然选择从父辈手中接过这份传承的重担,他必须得挺起腰杆、咬牙坚持。
在传统印象中,技术革新大多意味着步骤减少、效率增加,桑皮纸却有些令人意外。李庆亮解释,以前制作工序并不繁琐,但做出来的纸张存在粗糙、上不了色等问题。“在改良过程中,步骤越来越多。”
“虽然纸寿千年,但能熟练精通技艺的人凤毛麟角。”这也是李庆亮执着思索的事情。循着祖辈们百年传承的经验,他深知在飞速发展的世界里,这项非遗还需加入新的东西。
2012年,李庆亮投资500万元,成立沂水墨林非遗桑皮纸有限公司,现有2条生产线和35名员工。据李庆亮介绍,35人中有18人能够完全掌握技术,其中还有“00后”新生力量,这令他对工艺传承信心倍增。
“桑皮纸独特的制造工艺凸显了它不能为工业造纸所替代的人文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必须要把老祖宗留下的灿烂文化发扬光大。”近年来,李庆亮不断开发衍生品,形成了“桑树种植—养蚕产业—桑茶生产—桑葚采摘—桑皮纸制作教学—桑皮纸成品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基地”的产业链,探索以桑皮纸带动产业的循环发展模式。
这么多年,有个念头一直盘旋在李庆亮心中。“我想做出12米×4米的纯手工书画用桑皮古纸,填补皮纸类吉尼斯纪录空白。这是对技艺与设备的双重挑战。”目前,李庆亮正积极争取沂水县桑皮纸文化产业园项目的落地,这一梦想或许不再遥远。
冰雪消融之际,万物复苏,积蓄力量。沂河水破冰,奔涌南下,又将滋养桑皮纸生生不息。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cnaicao.com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