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针灸登国际顶级医学期刊
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中医药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参与率达90%以上。近期,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存志教授团队牵头研究的传统针灸疗法治疗胃肠疾病研究成果——针刺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正式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
针灸技术越来越获得国际的广泛认可,那针灸对于“不死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何临床治疗意义呢?
针灸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
发表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年第14期的《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汪海涛)就曾就此进行探讨。汪海涛选取院內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148例作为追踪观察的样本,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组间样本容量均为74例。常规组接受一般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率。结果实验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治疗期间均有不良反应病例出现,组间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认为:针灸治疗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可配合常规药物治疗,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且无不良反应。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5例临床观察》(冯文涛,焦作市中医院),则探究了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论证将1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总体功能评价结果、20m步行时间、晨僵时间、实验室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愈显率为87. 27%(48/55),高于对照组的47. 27%(2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治疗组20m步行时间以及晨僵时间均短于对照组,ESR、CRP检查结果低于对照组,过敏、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该论文的结论认为:针灸疗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总体功能及各项实验室指标的恢复,降低治疗后各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升治疗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类似的临床临床论证观察还有很多,《针灸理疗结合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王璐孔、伶俐,河南大学淮河医院风湿免疫科)中,最终的论证结论也是针灸理疗结合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更好,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生化指标。
针灸配合康复护理效果明显
《针灸配合康复护理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中的应用》(赵凯歌,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针灸科)探究了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予以针灸以及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论证中,择取了该院于2017年8月到2018年8月收治的90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将其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5例。所有病人均接受针灸治疗,而参照组予以常规性护理,实验组予以康复护理,比对临床治疗有效率。
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参照组,P <0.05,差异在统计学中存在意义。另外,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实验组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认为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予以针灸治疗以及康复护理能够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方法值得予以推广。
温针灸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
除了一般的针灸,一线医生也在探讨温针灸的应用。温针灸技术是艾灸与针刺结合使用的一种操作技术,是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或使用适当长度的艾条固定在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为求证温针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温针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施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也进行过以下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cnaicao.com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