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民族用艾历史源远流长
艾叶,又名冰台(《尔雅》)、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名医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本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
现代认为古代的艾是菊科植物艾及近邻科的复合名称,药用其叶,故名艾叶。李时珍认为:“此草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而名“艾”。”
《诗经》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离骚》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孟子》记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2、蕲艾之名由来及历史渊源
考历代医家方书,蕲艾之名见于医籍文献的时代远早于《本草纲目》,一千三百多年前,人们对蕲艾的优异品质和神奇疗效就有一定的认识,蕲艾及蕲艾灸法的临床应用比我们所认知的至少要早近千年。
唐·孙思邈所著《华佗神方》中记载含艾叶方剂23首,其中3方注明用“蕲艾”,分别是“华佗治呕吐清水神方”、“华佗治阴痛神方”、“华佗安胎神方”。
《陆氏积善堂方》中记载蕲艾蒸汽熏灸治疗鹅掌风病,单用“蕲艾真者四五两,水四五碗,煮五六滚,入大口瓶内盛之,用麻布二层缚之,将手心放瓶上熏之,如冷再热,如神。”说明在宋代蕲艾作为难得之药,深受临床医家所推崇。
明·陈嘉谟《本草蒙筌》记载当时人们崇尚“蕲州艾叶”的盛况,“端午节临,仅采悬户,辟疫而已,其治病症,遍求蕲州所产,独茎,圆叶,背有芒者,称为艾之精英,倘有收藏,不吝价买,彼处仕官,亦每采此。两京送人,重纸包之,以示珍贵,名益传远,四方尽闻。”并附有“蕲州艾叶”图。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一书中阐述了:(1)蕲艾灸法的特异性:“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2)蕲艾的道地性:“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1465—1487)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3)蕲艾医用的重要性:“(蕲)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 :“(艾叶)生山谷田野,蕲州者最贵,四明者亦佳。”“蕲州贡艾叶,叶九尖,长盈五七寸,厚约一分许,岂惟力胜,堪称美艾。”
3、蕲艾为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是指在特定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它地区所产者疗效好。道地亦即地道,即指药材功效地道突出、疗效确切可靠,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
蕲艾自明代成为艾叶的道地药材以来,历经五百余年的临床应用,至今盛誉不衰。1953年时逸人编著的《中国药物学》对艾的产地就注明“艾产于我国各地,以湖北蕲春产者最佳。”
它的茎叶和籽都可以入药,有理气血、逐寒湿、调经安胎、温经止血、清热止咳消痰等诸多功效,被当作驱恶避邪的吉祥之物,治病祛疾的土方良药。在蕲春民间,平时,凡有个头疼脑热、风寒咳嗽,用蕲艾煮水泡澡熏蒸,或煎汤温服,常能见奇效。
4、蕲艾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区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它特性本质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官方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并实行地域专利保护。2010年4月8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蕲艾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5年,蕲艾位列全国区域地标品牌(工艺品、中药材+及其他类)第四名,品牌价值35.62亿元。2016年,蕲艾品牌价值为43.84亿元。2018年,蕲艾以品牌强度898和品牌价值81.57亿元荣登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第46名,上榜50强。2019年,蕲艾在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110强中占第39位,相比2018年的46位,强势跃进7位。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cnaicao.com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