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位于北半球的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一年中最炎热、降雨最频繁的季节。在北方,一些地方的气温甚至会超过40℃,而城市的热岛效应会将夏季的炎热气候进一步放大,个别地方地表的温度甚至达到70℃以上,可以将鸡蛋煎熟。为了降温避暑,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不得不依赖于空调、冷饮、游泳池等高能耗的方式勉强度过夏天。相比而言,一些北方乡村则自有一套环保生态的避暑办法的同时,更实现了这个季节的果蔬自由。
窑洞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位于甘肃庆阳地区的黄土高原地貌
我有幸走访了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一些农家,通过对十多个依然居住在窑洞的农户庭院的观察,了解到在这些农家庭院和周边的菜园的传统生活中,依然保留了一套环保生态的避暑办法和健康可持续的食物体系。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运用黄土的特性,建造冬暖夏凉的窑洞,通过水井和水窖收集雨水,特别是会充分利用窑前院落的空间,种植各类果树和蔬菜,有效调节了庭院的温度,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太阳能和雨水,再结合家庭所产生的人畜禽粪便、灶灰等有机农家肥转化,形成一个微型的庭院生态系统(Garden Ecosystem)。这个微型的庭院生态系统,为农户渡过盛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更实现了果蔬自由,改善了家庭的生计。
■地坑式窑洞
黄土高原西北的窑洞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坑式窑洞,三面或四面都是窑洞,留一面出口;一种是一面窑洞,背靠黄土崖,也叫崖窑。窑洞内有十多米深,高三米左右,窑洞的上面都有数米厚的黄土。因为黄土自身多孔、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等特性,建成的窑洞天然具有保温、透气、抗震等性能。所以,窑洞成了典型的冬暖夏凉的生态民居,也可以说是最古老的绿色建筑之一。
■崖窑式窑洞
小暑时节,这里的平均气温在31℃左右,人们居住的窑洞内却一般最高温度只有24-25℃左右,比室外低五六度,不需要开空调,吹风扇,也十分凉爽。
如果夏季的蚊虫多,老人们则用艾草编织成艾条,晚上燃烧驱除蚊虫,可谓天然环保且具有保健功能的蚊香。我走访中遇到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奶奶正在树下搓艾条,一篮子的艾条可以搓十几米长,老奶奶和孙媳妇、重孙子居住在历史有七八十年的老窑洞里,这些艾条就是老人和家人安然度过夏天的法宝。
■年近八十岁的老奶奶将艾草搓成条,用于夏季驱赶蚊虫
窑洞庭院水系统中蕴含的循环永续的智慧
当地年均降水量450~580毫米,不过到了三伏天却常常干旱少雨,很容易发生干旱灾害,为此人们普遍会在家里挖水井和水窖。水井用来开采黄土的下渗水,水窖则用来收集雨水。村民在院落规划时,一般将人饮用水的水井建在窑洞内,或者给露天水井搭建棚子,减少落入尘土,保护水源。而水窖则一般建在院子中间或者院落外面,主要是将一年四季的雨水充分收集起来。水窖的水主要供牲畜、家禽的饮用,也会用来浇灌菜园。干旱时节,经过煮沸后也会用来饮用。
■地坑式窑洞内部设计:屋顶种草种树防止水土流失,院中收集雨水,种常绿树及种蔬菜
在前些年,因为缺水,这里的人们形成了良好的节约用水的习惯。水窖水要被多次利用,人们一般先用来洗脸、洗菜,然后刷锅洗碗,最后的污水还要浇到菜园里,部分村民至今都坚持不使用香皂、洗衣粉、洗洁精等化学洗涤物品,某种程度上也确保了雨水可以被完全利用。
农民在庭院里大量种植蔬菜、瓜果和花卉,大大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成为可食用的景观,而良好的庭院生态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了人的健康和精神面貌,因此庭院菜园更是人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
走访的农户都特别热情好客,主动地邀请我到家里参观和喝茶,且都愿意介绍窑洞开凿的历史,家人的故事,以及自己如何规划院落和菜园的过程,从积极邀请品尝其庭院果蔬可以看出,他们由内而外对一种“食物自信”,而这种自信或许就是乡村振兴的某一种基础。
■老人种植的水果玉米,不同的蔬菜套种在一起
■长势旺盛的萝卜和茄子,水萝卜适合夏季凉拌
■厕所、水井、鸡舍、堆肥池、菜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庭院菜园规划
■新结出的黄瓜,采摘后可以直接吃
我遇到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伍军人大叔,正将树上落下来杏子的皮剥下来,晾晒杏干和杏核。老人子女在外打工,但坚持一个人住在老家的窑洞里。他说住在窑洞就是觉得舒服,心情好,特别是每天将自家的院子收拾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再在角落里都种上各类果蔬,虽然略显清贫,倒也十分满足。
■某院落周围种植的果树:花椒、核桃
另外一个年近八十的老奶奶,虽和孙媳妇一起居住,但是自己的菜园、果园却打理得很细致。老人说自己常年居住在窑洞里,种种菜、修剪下果树,每天必须劳动,闲不下来,但心情特别好,身体也很健康。看到老人乐观开朗,再对比自己状态,实在是有一种羞愧。
■某院落内的水井,老式的辘轳,水井依然是当地农户的主要水源,并得到很好的保护
■建造于窑洞之内的水井,窑洞对水井及水质起到了保护作用
■某农户庭院建造的水窖,收集雨水,平时用于灌溉菜园,干旱时候作为人畜饮用
窑洞庭院里的生物多样性
走访的农村庭院多了,会发现这里的农夫都是非常优秀的庭院生态设计师,他们在设计庭院时,仿佛天然地特别擅长运用植物元素,而这也似乎决定了其日常食材会以植物性为主。
当地院落一般有二三百个平方,面积大概就是5分地,但农民们却非常善于将小小的院落充分合理规划利用起来,充分收集自然能源,实现最大的生态和生计效益。如我见到某一农户在自家地坑式窑院落内的规划:在院落的正中央建了一个小花园,种植了松树、枞树、柏树等常绿树种和牡丹花,周围种植了茄子、黄瓜、豆角、西红柿等时蔬,而在院落的两边还规划出了两个长条形小菜园,使葱、白菜等茎叶类植物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最终,在错错落落,高高低低,远远近近之间,形成一番别致的风景。
■某农户庭院内的鸡舍,鸡在庭院生态系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毫无疑问,窑洞的庭院生态系统内的生物是具有多样性的,不同的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形成共生的关系。通过初步的统计,一个农家庭院中,蔬菜主要有黄瓜、豆角、葱、白菜、辣椒、萝卜、茄子、生菜、西红柿、玉米、土豆等十余种,果树有杏、李、桃、葡萄等。此外,还有南瓜、西瓜、甜瓜等藤蔓类瓜果以及花椒等香料植物,家禽主要是鸡,牲畜有牛羊和驴,各种昆虫,以及堆肥中的微生物。植物、人、动物、昆虫、微生物之间形成了能量流动。
■某农户的庭院种植了大量的蔬菜、果树和花卉,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景观
在窑洞的庭院这一生态系统中,动物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们与现代化大规模养殖场的动物居住处境不同。乡村的家庭养殖的动物生活相对自由,动物与人的关系也更加亲近,人们会在院落内养些鸡,鸡舍敞开,鸡可以悠闲自在的吃菜园中的虫子,家中厨余垃圾和快过期的食材也会被用来喂鸡,减少了食物浪费,而粪便则可直接供给蔬菜生长的肥料。人、鸡、虫子、土地,依存共生,仿佛是天然一体的。
■鸡是菜园的守护神和生态调节者,鸡将蔬菜里的害虫吃掉,避免了农药的施用
农民还会将厕所或者牛羊等牲畜的圈舍建在院落内,牛羊居住的窑洞或者房间一般离主人居住的窑洞很近。而人们也会直接将厕所的粪便和牲畜的粪便在附近堆肥。而在厕所的周围则也会种植一些有芳香气味的植物,例如松柏、竹等,减少臭味,改善空气。当地的厕所粪便一般用黄土和灶灰/炕灰覆盖,并混合畜禽的粪便进行直接发酵,作为菜园的主要肥料来源。
■某农户自己嫁接改良的杏树
与农户们聊天,大部分提到过去庭院内的果蔬种子和树苗都是自己留种,个别的农户甚至还会嫁接技术,将一些产量和品质不佳的老品种的杏和桃进行改良,形成独特的品种。但是近些年以来,除了萝卜,农户庭院大部分蔬菜的种子和菜苗都来源于附近乡镇街道的集市上的杂交品种,但这些种子只能种植不能留存,因此需要年年购买,而一些传统的蔬菜老品种也已经几乎消失了,这种现状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让农家菜园的源头不被自身所掌控,影响了食物体系的韧性,为粮食安全埋下隐性的危机。
自给自足的庭院经济
从农民生计角度来看,这种传统自给自足的庭院经济(courtyard economy),既满足了部分家庭日常生活肉蛋奶和果蔬的需求,也减少了家庭生活开支,增加了家庭的收入,在扶贫、生态和健康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杏干收购价只有5毛钱一斤,杏核2元一斤,但是大叔对自己生活还是很满足
我走访了十几户农户,发现他们的庭院都产出颇丰,种植的蔬菜和水果能满足一个家庭2-4口人至少半年的日常蔬果需求,庭院养殖的鸡成为全家的蛋白质来源,而鸡和人畜禽类所产的肥料则进一步替代了化肥和农药,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更保证了人们的健康。如果,将这与依赖附近城镇购买食物的成本相比,每年至少节约了2000-4000元开支,降低了农民负担,也意味着提高了生活水准。
■位于县城郊区某村的菜园,生计效益更加明显
除此之外,个别家庭产出多余的蔬菜、水果、杏干、杏核还可以拿到附近的街道集市或菜市场售卖,这些产品因为产自当地,也是应季生产,因此在市场上很受城镇居民的喜欢。每年也可以有近千元的收入。
■老奶奶种植的传统品种毛桃,个头虽然很小,但是却很甜
农户通过充分利用庭院的空间,建立多样化生态系统,也意味着更丰富的多样化的产出,只要农户愿意精心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加倍回报给农户。个别精明的技术农户,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差异,在自家院落各个角度种植各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果树、蔬菜、中药材、食用菌,加上特种养殖,沼气系统,在不依赖外部化肥农药和能源系统的情况下,年收入甚至可以达到数万元,将庭院生态系统的经济性能发挥到了极致。
尽管庭院菜园在不少偏远地区的山区乡村还存在,但是近二三十年间也在逐渐消失。分析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现代化、文化观念和市场化等多重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某农户硬化后的庭院,挤占了菜园,干净了鞋底,但失去了生机
以我对乡村庭院菜园变化趋势的分析,农业机械化其实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农业综合机械直接将粮食从农田收获回家,失去了打谷场的存在价值,并导致打谷场的消失,而打谷场承载的晒谷功能也随之消失,从而引起农户对庭院硬化的使用需求;当然农户庭院硬化的另一原因是,随着人们教育和卫生观念的改变,人们越来越认为土院是“脏”、“落后”和“贫穷”的象征,而用砖、水泥或者瓷砖硬化后的庭院则是卫生、进步和富裕的标志。
■多种功能的乡村打谷场
近些年蔬菜种植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也是导致庭院菜园消失一个重要的原因,一些地方在城市郊区发展了规模巨大的万亩菜园、蔬菜大棚等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当产能过剩的时候,就会将多余的蔬菜向乡村倾销,从而更”方便“、”更漂亮“”花样更多“的现代农业生产的蔬菜就替代了传统的庭院蔬菜。
庭院菜园还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吗?
尽管传统庭院菜园正在逐渐消失,是否意味着庭院菜园就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认为至少在后疫情时代和全球能源危机的当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尤其在疫情背景下,许多地区的外部蔬菜供应链被切断,人们的活动空间被压缩在相对封闭的家庭内部、小区或者工厂园区内,如果对有限的环境进行可食化生态改造,将有限的空间种植可以食用的蔬菜、玉米、水果,通过堆肥、环保酵素等微生物发酵方式处理厨余垃圾和粪便,解决果蔬种植的肥料来源,那么就可以实现局部封闭管理下的蔬菜自由,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计韧性。
■西安市某小学的校园开心农场,家长与学生共同管理菜园,分享收获,开展食物教育
走访中我遇到一位在西安打工回家的大叔,因为今年疫情的影响工地歇工,老板还欠了几千元工资没有发,又找不到工作,在城市的打工生计没有着落而回到老家。三四月份回来后就和自己的爱人将院子中荒废的菜园开垦出来,种上蔬菜,每天看着蔬菜长大,结出果蔬,自己的心情也缓解了很多,现在的生活虽然没有太多现金收入,但是菜园却给了自己很多惊喜,也不再需要每天去为了一日三餐而发愁。小小的庭院菜园为务工返乡的农民提供了身心安顿的家园。
■小小菜园成为务工返乡农民的精神家园
相比较而言,城市的工厂则是另外一种可能。上周,我参观了一个位于江苏的工厂,负责人提到上海疫情发生后,他们的工厂也被封控起来。尽管工厂的食堂里存有部分粮食,但是却缺少蔬菜供应,感到“手中无粮,心中慌张”,于是他就动员工人把工厂里的部分不能食用的草坪绿地改造成了可以食用的菜园和农田,种植了西红柿、茄子、辣椒、四季豆、瓠瓜、玉米等常规蔬菜和作物。现在工厂内的食堂蔬菜供应已经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了。
为了回应石油峰值和气候变化,2003年,英国学者罗布-霍普金斯提出转型城镇(Transition Towns)计划,希望通过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建立本地化的生态弹性(Ecological Resilience),来摆脱对石油的依赖。而中国传统庭院菜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对于中国的转型城镇探索提供了本土化的解决方案,即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空间环境和时间顺序进行生态化建设和改造。
■图片来自:https://www.ehabitat.it/2017/05/01/transition-towns/
并且中国人似乎天生具有某种菜园情结,如果我们能够发掘在地庭院种植的传统,充分利用中国各地多样化的本土可食用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建立家庭、小区、工厂、公共空间等微型生态系统,充分收集雨水和利用太阳能,实现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循环最大化利用,那么就会大大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实现最大的生态产出,从而建立我们的可持续的食物体系。
■中国的传统庭院菜园与国外的Transition Towns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上,庭院菜园虽小,但其中所天然蕴含的生物多样性、循环永续、减少浪费、动物福利、当地当季、文化传承、生态系统思维、生态设计等种种理念与实践,在喧嚣浮躁的时代独留一片丰盛自足充满生机的小天地,它会像是一眼清泉,汩汩而流,不断滋养,为我们建设健康可持续的食物体系提供极好的启发和借鉴。#良食峰会# #粮食安全##粮食体系##万村影像DAO#
作者:常竹青,曾于多家本土和国际机构从事农村社区发展、文化反思等工作17年。2009年起专注传统公益文化与农村社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编辑:小妍
校对:胡卉媛
版权声明:凡注明“良食作者”或“原创”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已经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cnaicao.com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