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到一个灸友打来的电话,跟我诉苦,说在某宝购买了很多艾条,结果都失望了,“难道买一根好的艾条真就那么难吗?”、“我是用来救命的”。听完以后我对我触动很大。现在的市场确实是非常的混乱,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严重,作为一个从业十几年的人,在这里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言语可能会触碰到一些商家的利益,如有得罪之处,还望您口下留情。
艾条目前的市场情况
十年前,国内生产艾条的企业屈指可数,而现在应该达到几千家以上,甚至更多。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阳和湖北蕲春等地。可见近几年来艾条市场迅速扩大,这得益于中医药的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电商的兴起促进了艾灸市场的繁荣。
原材料-艾草
十年前市场上几乎都是野生的艾草加工,而到了今天人工种植占据了多数,艾草的身价也从之前的两三块钱一公斤涨到了六七块钱甚至十几块钱。当然人工种植后,为了追求产量,施肥是必然的,这也无可厚非的,百姓种地要有钱赚嘛,产量高了才会有收入。
而我们看到了一些商家还在宣传,多少纬度什么山什么湖,还有古代的名义XX说过这个地方的艾草怎么怎么好......等等这些。您想,这还是以前的那个云生田野的艾草吗?中药材确实有道地产地之说,但多是自然条件下在特定地理位置生长的,而且一般指入药用的药材。艾叶当然也可以入药,如果说入药的艾叶不同产地的可能会有所区别,但是作为艾灸用,是用的其物理作用,是靠的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若过分宣传其产地,甚至消费老祖宗,难免有些牵强。
说说艾草的陈放
网上几乎所有的卖家都说是我用的三年的艾草、五年的艾草、七年的艾草甚至十年的艾草。看完之后不禁让人发笑。
几年前去某艾绒生产基地考察(在这里不提地名了,以免被喷),那里是全国主要的艾绒加工集散基地,当时感觉很奇怪,大部分艾绒加工厂收来的艾叶都在院子里露天存放的,当然那时候大部分的生产规模还不大。并且当时还都是用艾叶来加工(您肯定会问:现在不用艾叶了吗?后面我们再聊),垛起来的艾叶上面都用塑料膜覆盖,然后用绳子缠的结结实实的。当时我很纳闷的问工厂主,他们告诉我这是在“发酵”。后来才知道原来“发酵”就是把新的艾叶用水打湿然后用塑料膜包起来,从而把它捂黄。因为新艾叶颜色是绿色的,经过这种“发酵”几个月以后叶子颜色就变黄了,打出来的绒就是金黄的那种,看上去很好看,就像是陈艾一样。
我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用这种“笨法”,据说现在办法应该更高,听说可以通过掺“黄粉”、甚至有掺“纸箱”、“秸秆”等等。
之前也看过别人写的文章,好像是艾绒加工商家,意思是说用一年以上艾叶的都是很少看,如果存放三年那成本太高了,好像连自己都不信。我想这个跟整体市场大环境有关,周边的人都这么去做,价格卖高了没人要,尤其是新上马的厂家,急于收回成本见到效益,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就成为常态了。我也赞叹他们的“聪明”,如果能把这些小脑筋用对地方,一定也是个人才,只可惜最终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话说回来,放多少年的艾才好?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故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清·吴亦鼎《神灸经纶》“凡物多用新鲜唯艾取陈久者良,以艾性纯阳,新者气味辛烈用以灸病恐伤血脉,故必随时收蓄....待三年之后燥气解、性温和,方可取用”。
从历史记载来看,医家都提倡用三年之艾或三年之后,从古籍记载内容可以看出,用新艾比较辛烈、火力燥,所以容易伤人经脉,经过三年以上的陈放燥气解、性温和,灸火得力。所以,新艾做艾灸用的话,非对人体有益,反而会有伤害。而一些不良商家,信口雌黄,还说什么自己家用一年就够了,三年灸大病用的,看完以后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更令人痛恨的是那些造假者,为了眼前利益 不惜丧失良心,甚至失去了做人的底线。
再聊聊加工方式吧!
先说说艾绒应该怎么去做:先让我们看看传统的艾绒是怎么炮制的。
古代医家将艾叶捣制好的艾绒称为“熟艾”,历代医家对艾叶制绒方法的表述或简或详:
孙思邈所言:“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写道:“捣叶以灸百病”就是指把艾叶捣成艾绒。
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记载:“以干艾斛许,揉团之”。
寇宗奭《本草衍义》载:“干捣,筛取青滓,取白”。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法制熟艾:主灸百病。陈久黄艾,不以多少,择取叶入臼内,用木杵轻捣令熟,以细筛隔去青渣,再捣再筛,如此三次,别以马尾罗子隔之,更再捣,罗,候柔细黄熟为度”。
明代《普济方·针灸》:“制熟艾法:陈艾好灸,不以多少,择取叶,入臼内用木杵轻捣令熟,以细筛隔去青滓,再捣再筛,如此三次,别以马尾罗子隔之,更再捣罗筛,候柔细黄熟为度”、“用干艾叶捣熟去灰”。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曰:“制艾先要如法,令干燥入石臼捣制以细筛去尘屑,每入石臼捣取,洁白为止,须令焙火燥则灸有力,火易燃,如润无功”。
《本草纲目》中载:“拣去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
清代汪昂《本草备要》:“揉捣如棉、谓之熟艾,灸火用”。
清廖润鸿《针灸集成》:“取陈久黄艾叶,不以多少入臼内,用木杵轻捣,令熟以细软,隔去青滓,再捣再筛,直至柔细黄熟为度,用之”。
从多部古代中医文献中可用看出,古代制作艾绒的工艺基本相似,即:选取干净干燥的陈年艾叶,出去枝梗,放入石臼内,用木杵捣碎,再用细筛罗去尘屑、渣滓,如此反复,达到艾绒细软、柔烂如棉的程度,即为加工好的熟艾绒,其捣的过程就是熟制的过程,经过捣才能熟,就像是我们现在的捣粘糕、打糍粑、捣肉泥的原理。
而现在的人是怎么做的?我前几年走访了很多家艾绒厂,几乎都是用类似于面粉机那种大型的粉碎机,粉碎机里面是高速旋转的刀片,艾叶进去以后瞬间被切的粉碎,然后通过振动筛进行艾绒和艾灰的分离。这种生产方式效率非常高,但是其缺点有二:一个是艾绒纤维被严重破坏;其二是内腔高温达到90°以上,艾绒经过长期烘烤品质下架。最重要的是它失去了传统捣艾绒的那种熟制的过程,也就是炮制方法完全不一样了。所以经过机器粉碎的艾绒,艾香味很小、纤维很短、燃烧时也刺鼻。即使效率已经很高了,但是很多厂家还是觉得效率低,所以现在经过改进后的艾绒粉碎机,都升级了,收回来的艾草不经过捋叶,直接连枝杆整棵填进去粉碎提绒了,据说这种捣出来的艾绒产量更高,而且颜色更黄。
有人说了,因为古代没有机器所以只能用木杵石臼捣,都知道用石臼木杵捣是效率最低的办法。但是古代没有机器他有石磨也有石碾,那样的话效率会提高很多,怎么他们不用呢?史书上从来没有记载过古人用石磨、石碾等方式制作艾绒的,当然今天倒是有,而且声称“古法石磨艾绒”,不知道这个“古法”从哪里来。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也做过实验,用电动石磨磨艾绒,结果发现效率确实比石臼要高很多,但是非常明显磨出来的艾绒和石臼捣的艾绒区别非常大,艾绒纤维非常碎,反而和机器粉碎的区别不大。
最后说说怎么选艾条吧!
上面说的这些可能会让很多人不高兴,尤其是厂家。不再说了,说多了该有人骂我了。
说点实际的怎么辨别好艾条。
有灸友告诉我说“我网上买了很多家的艾条,但是分辨不出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我很肯定的告诉他说因为你没有买到好的,所以分辨不出来。真正的好艾和这些艾条放到一起很容易区分的。网上很多不良商家也有辨别艾条的方法,但是您想啊,他说的这些都是为自己产品服务的,能信吗?完全是误导消费者。很多人把多少比例放在前面,说你看看我这个多么多么黄,没有一点黑点。我这是30:1、40:1 甚至80:1都有。千万可别信这个了,咱先不说这个比例好不好,实际达到多少比例,我也了解过一些厂家朋友,那种特别特别黄的那种基本上真实比例也就是10:1 ,当然这个并不准确,历史上一直也没有比例这个说法,只是某地商家自己宣传的手段而已,所以不要看他多少比例了。前面两点最重要的陈艾不是、加工不对,谈什么比例呢?
好艾的几个特点:
1.闻气味:
陈艾和新艾味道区别非常大,陈艾有很清香的味道,而新艾闻起来有刺鼻的青草味夹杂薄荷味,甚至现在很多都没有什么味道(因为整颗粉碎或者掺假),这个非常明显。
2.点燃后感受其烟
好艾条燃烧的时候有艾草特有的香味,烟不刺鼻不辣眼;次的艾条就不一样了,燃烧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艾草味道,烟刺鼻而辣烟,有一股烧纸的味道。
3.灸感
同样条件下,好的艾条灸时温和不烫,有穿透力。同样的距离次艾条烫,感觉燥热,并且在浅表。
很多商家让消费者看艾绒黄不黄,有没有黑点,烟灰什么颜色,艾绒放水里什么样等等奇葩的所谓鉴别方法,大家自己动脑想想吧。
另外很多人标称是几年陈,石臼艾,而且价格不高,那您一定要注意了。
做好艾其实并不是很难,只是需要时间的沉淀,艾叶需要真正的陈放,要做足三年的功夫。石臼与木杵捶打也不难,只是效率很低很费事。总之是不能赚到快钱,但是这是对消费者最基本的尊重,和做艾最基本的底线。现在的市场是有人愿意去花大价钱去买到真的东西,却是很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在做年份石臼艾之前有很多人不能理解我们,有很多人认为不可思议,网上也有很多文章说这种情况不可能,不是不可能,是对于他来说都不会去这样做。我始终认为,我们努力一定会得到人们的尊重,也一定会获得市场的认同,我也愿意把经过这么长时间摸索到的经验和制艾的方法无偿的给大家分享,希望传承了几千年的东西不要在我们这一代消失。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cnaicao.com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