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
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临事再筹措往往来不及。
《红炉点雪·卷四》:“凡用艾叶须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 龚氏认为,施灸用艾还必须制成艾绒、艾炷,其在书中言:“须拣取净叶,捣去尘屑,石臼中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炷燥则灸火有力。”龚氏认为“若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攻拔之。谚云:火有拔山之力。岂虚语哉。若病欲除其根,则一灸胜于药力多矣”,“火之功用, 固有生发之妙。”
《神灸经纶·卷之一》:“凡物多用新鲜,惟艾取陈久者,良以艾炷纯阳,新者气味辛烈,用以灸病,恐伤血脉,故必随时收蓄、风干、净去其垢、捣成熟艾,待三年之后,燥气解、性温和方可用。用时复以手细揉坚,团作炷,或大或小,临证随宜灼用,庶无有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法制熟艾:
“
陈久黄艾,不以多少,
择取叶入臼内.
用木杵轻捣令熟,
以细筛隔去青渣
再捣再筛,如此三次,
别以马尾罗子隔之
更再捣,罗,
候柔细黄熟为度。
”
【历代文献】:
孙思邀言: “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写: “捣叶以灸百病”就是指把艾叶捣成艾绒。宋苏颂《本草图经》记载: “以干艾斛许,揉团之”。《本草衍义》载:"干捣,筛取青滓,取白"。明《普济方·针灸》:“制熟艾法:陈艾好灸,不以多少,择取叶,入臼内用木杵轻捣令熟,以细筛隔去青滓,再捣再筛,如此三次,别以马尾罗子隔之,更再捣罗筛,候柔细黄熟为度”,“用干艾叶捣熟去灰”。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曰: “制艾先要如法,令干燥入石臼捣制以细筛去尘屑,每入石臼捣取,洁白为止,须令焙火燥则灸有力,火易燃,如润无功”。《本草纲目》载:“拣去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清代汪昂《本草备要》:“揉捣如棉、谓之熟艾,灸火用"。清《针灸集成》 :“取陈久黄艾叶,不以多少入臼内,用木杵轻捣,令熟以细软,隔去青淬,再捣再筛,直至柔细黄熟为度,用之"。
从历代中医文献中看古法艾绒的制作工艺即:
选取干净干燥的陈年艾叶,除去枝梗后放入石臼内用木杵捣碎,再用细筛罗去尘屑渣滓,如此反复捣筛,达到艾绒细软柔烂如棉的程度,即加工成熟艾绒了。

【什么是艾灸?】
古代的艾灸就是麦粒灸。
【制法概要】
古人制作艾绒的方法,现代依然适用。三年的陈艾叶,在端午时节采摘的。在制作的时候经过捶打、揉搓、过筛、太阳晒,数十数百上千次,就制作成了。古法艾绒往往膨松细柔如棉充满能量,在人体表面艾灸做温和的治疗性的刺激。
艾绒古法制作加工要力求天然,精细。将采集的艾叶充分晒干后,放人石臼中,反复捣舂压碎,使细碎如棉絮状,筛去灰尘、粗梗和杂质,就成了淡黄色、洁净柔软的纯艾绒。一般说艾绒有两种:用上述方法炮制的为粗艾绒,每500克艾叶可得350克艾绒,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加工,经数十日晒杵,筛拣数十次者,500克艾叶只得艾绒50克艾绒,变为土黄色,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
此外,当年新采的艾与储存的陈艾也有区别,新艾施灸火烈有灼痛感,陈艾施灸火温柔和,灸感明显,疗效好。李时珍指出:“凡用艾叶,需用陈久者。”所以施灸应选用陈年老艾,这也是历代医家所反复强调的。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cnaicao.com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