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冠疫情的肆虐,人们的保健意识也已来越高,健康消费已由原来只是注重“有病治病”的阶段,发展到了开始注重“无病防病”的阶段,消费习惯也已由原来只注重外部保养,发展到了内调外养、内外兼修的新境界。我国有着丰富的艾草资源,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巨大。目前,中国艾灸产业发展迅猛,整体产业规模已超过百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中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前景可期。
长久以来,艾草和艾灸广泛被用来治病救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艾文化。艾文化是由中医药学、民俗学、饮食学、社会学、农学等多学科领域交叉形成的文化表现形式,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根植于艾文化基础上的艾文化遗产,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艾草有冰台、艾蒿、蕲艾、黄草、医草、灸草等二十几种别名。早在三国时期曹翕就撰写了我国史上首部灸法专著《曹氏灸方》,到了两晋至唐是灸法的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一些灸法大家及代表性著作。唐宋时期灸法最为盛行,达到了艾灸发展的鼎盛,此时期灸法大家的出现、涌现大量灸疗专著、灸法的专门化和普及化是灸法达到历史高潮主要标志。明清灸法继续发展,但相对唐宋有所缓和。清末至民国时期,艾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艾灸有病治病、未病寻病、无病养生“三位一体”和驱寒邪、补元阳、通经络、调正气“四效合一”特点,艾灸被中国古代人们所推崇,至今长盛不衰。
另外,对各时期的艾灸重要传承人、传承人代表作、灸疗的重要思想、对外交流及影响,艾灸事业对于中华医学复兴、针灸学术发展以及现代针灸理论体系的构建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参考价值与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山西艾灸在全国独树一帜,涌现出多位代表人物,谢锡亮大师,创立“谢锡亮灸法”医治了大量的常见病及一些疑难病。主张用药贵专而不在多,取穴宜精而不在繁,简、便、廉、验能治大病方为良医。本着"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原则,认真研究人体免疫性疾病的防治方法,采用在穴位上直接施灸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田岳凤教授, 在“针药相须”原则指导下,针药并用擅长用隔物灸、针刺与药物相结合,治疗胃肠疾病、妇科病、过敏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等。
除了治病救疾之外,由于艾草无毒、温中、逐冷、除湿等药用特性而被古代人们用于日常饮食当中或进行食疗。通过对于古代文献的梳理,考证了艾草茶、艾草汁、艾草酒的发展与传承,指出艾草茶不仅具有平喘、镇咳、祛痰、止血、凝血、镇静、抗过敏等治疗效果,还有预防感冒、抗肿瘤、护肝利胆、保护心血管的辅助治疗作用,同时,以艾草为中心的民俗文化是一个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且与艾草紧密联系的端午节中。通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cnaicao.com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