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给大家分享吴蛇艾条 吴蛇牌艾条方面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啊!
在肚挤放盐什么意思
1.取艾绒少许加少量十滴水,两药搅拌均匀,继之加温一至二分钟,以不烫手为度,放置于肚脐中(神阙穴),然后用胶布固定,二十四小时后取下,一般每日一次。此法适用于急性腹泻,效果较好。 2.敷脐法:用胡椒末和饭作饼,敷贴脐上,甚佳,主治寒泄。 3.伤湿止痛膏贴脐法:用伤湿止痛膏(或麝香虎骨膏)一贴,贴于脐部,十二至二十四小时更换一次。用于腹泻。 4.丁桂散灸脐法:丁香、肉桂、甘松、山奈各等分。将上药研细末,加面粉,温水调成药饼,用针灸针刺数孔。将药饼子按脐上。再将鸡蛋大小之艾主置药饼上,灸三至五壮,若皮肤的痛,稍移动药饼。 疗效举例:白××,男,四十六岁,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日初诊。腹泻数月。曾用中西药物无效,症见:面色萎黄少华,四肢畏冷乏力,脘痞纳少,喜温喜按,大便 日行三至六次。舌质淡红,舌苔厚白,脉细软。按上法治疗,灸五壮后,患者感一股热流于腹中周流,顿感舒适。次日便次减少,但仍脘痞,原法加灸中脘穴,五次 而愈。 出处:《四川中医》一九八七·九·封三。 5.药艾绒隔盐灸脐法:陈艾叶五百克,川乌三十克,草 乌三十克,冰片五克,雄黄三十克,薄荷十克,麝香一克,甘草十克,细辛十克,于姜三十克,牙皂十克。上药共研为细绒,捏成蚕豆大小的艾柱。用食盐将脐填 平,铺成一个直径约六厘米的圆形薄饼,约一分硬币厚,上置药艾住灸之,边烧边吹,待其烧尽,再换一壮,连灸数壮至十余壮,用于暴泻。 疗效举例:熊××,男,三十一岁,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一日下午劳动时稍觉小腹发胀,当晚下半夜,先觉恶心欲呕,继则腹痛泄泻,初泻稀便,进而泻水样便,势如 洪水决堤,不可收拾,病人眼眶凹陷,唇乌口张,肢冷脉伏,送医院补液,二小时许,腹泻如故,泻下之物如洗肉水。在继续补液的同时,迅速采用上法,灸至五壮 后腹泻渐停,第十壮时四肢微温,第十五壮后,病人眼微睁,可发微弱喉音。在灸神阙穴的同时,以艾条(以上药艾绒搓成拇指大小药艾条)悬灸百会,双侧涌泉三 十分钟后,病人方完全清醒。后以扶脾丸(东垣方)收全功。 出处:《四川中医》一九八五·十·四十一。 备注:百会穴在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涌泉穴在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之凹陷处。 6.针脐中四边穴法:脐中四边穴即脐上下左右各开一寸处,共四穴,患者平卧,选用二十八号或三十号针,以四穴上下左右为序进针,成人一般针三至五分深,小儿针二至三分深,不留针。急性泄泻每日针一次,慢性泄泻隔日一次。 疗效举例:张××,女,六十二岁,患五更泄泻四年,近一年来形体消瘦,食欲减少,腰背酸痛,肠鸣腹胀。服药甚多,尚未治愈。经针刺脐中四边穴五分深,捻转半分钟,泄泻停止六日,继针八次而愈。 出处:《江苏中医》九六一·九·二十九。 7.吴茱萸三至五克,食醋五毫升。将吴茱萸研细末,加食醋调成糊状,加温至四长摄氏度左右,摊于二层方纱布上(约零点五厘米厚)。将纱布四周折起,敷于神阙穴,胶布固定,十二小时更换一次,用于脾胃功能失调的泄泻(消化不良)。 出处:《江西中医药》一九八八·五·三十三。 8.白胡椒、吴茱萸各六克,大蒜少许。用米饭捣成饼。贴于脐上,用于寒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9.芥子末、面粉各等分。用湿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胶布固定。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10.五倍子适量。将其研末,醋炒,用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于久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11.炮姜、附子未各等分。共研细末。敷干脐部,炒盐加葱热熨子上。用于阳虚寒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12.理中散:党参十克,白术七克,干姜五克,灸甘草三克。混合烘干,碾面,备用。取药粉零点二克填入脐内,覆盖一软纸片,再加棉花,外用白胶布固封,三至七天换药一次。用于慢性泄泻。 出处:《河南中医》一九八三·一·三十九。 13.隔盐灸脐法,患者仰卧,将细盐适量倒人脐部。以填满脐窝并稍高出脐部周围皮肤为度,将艾绒制成艾主数个,每用一个放盐上点燃灸之,燃尽后再换一住,连灸七至十壮,日一次。 出处:湘南民间。 14.丁香、肉桂各等分。共研细末。敷于脐部,胶布固定,一日一换,三至五天为一疗程。 出处:《中国灸法集粹》 15.艾绒、十滴水各适量。取艾绒少许,放在金属小盒 内,用酒精灯温火加热,再加适量十滴水,搅拌均匀,继续加温,大约经过一至二分钟用手取出艾绒(此时艾绒已呈湿润状),按压至不滴水,不烫手为度。放在神 阙穴上,用胶布压盖固定,二十四小时换药一次,另用百分之五葡萄糖溶液二毫升,注入双侧足三里穴(每侧一毫升),每日一次,可连用三至四次。用于夏季流行 性腹泻。一般五次痊愈。 出处:《中国针灸》一九八五·四·三十。 16.乌梅、川椒、黄柏各等分,鲜生姜适量。前三味共 碾为未,加生姜共捣制成糊膏状,将姜膏摊在纱布上。外敷神阙穴,用胶布加压固定。用药半小时,脐腹有温暖舒适感,一般外敷一次可症状告愈,若不愈,二至三 日后可换药再敷。用于功能性腹泻,急性肠炎、非特异性溃病性结肠炎及其它慢性腹泻,寒性腹泻者。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一九八五·四·二十六。 17.肉桂三克,硫磺六克,白胡椒一点五克,鸡内金三 克,枯矾六克,五倍子六克,新鲜葱头三至五节。前六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取葱头捣烂,与上述药末拌匀。加适量醋酸调成糊状,平摊于脐部,用纱布覆盖井用 胶布贴稳,每天敷二小时即可,每日一次;六次为一疗程。若敷药后出现发痒、灼痛等现象,停药后即消失。用于五更泻,症见泄泻日久,每日黎明前即感腹痛,登厕必泻,小腹畏寒喜暖者。热泻及痢疾禁用此法。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一九八六·二·四十三。 18.清凉油适量,搽脐内,用于受凉而引起的单纯性腹泻。 出处:《群众医药》一九七六·七·四十三。 19.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灸甘草各三十克。共切成粗末,炒热,布包。放于脐上,热熨斗熨之,逼药气入腹,此法通治泄泻和痢疾。 出处:《理沦骈文》。 20.苍术、厚朴、陈皮、山檀炭、车前子各三十克。共切成粗末,炒热,布包。放于脐上,热熨斗熨之。用于水泻。 出处:《理沦骈文》。 21.车前子适量。研细未,水调成膏。敷脐。用于水泻。 出处:《理沦骈文》。 22.车前子、肉桂各适量。研细末。纳脐。用于寒泻。 23.白芥子适量。研细末。纳脐。用于寒泻。 出处:《理论骈文》。 24.胡椒适量。研为细末,纳脐内。用于寒泻。 出处:《理沦骈文》。 25.官桂、厚朴各适量,姜汁少许。将前二药研细末,用姜汁调成膏,敷脐。用于寒泻。 26.丁香、枯矾各适量。研细末,纳脐内。用于寒泻。 出处:《理论骈文》。 27.胡椒、大蒜、艾叶、吴萸、灶心土各适量,除大蒜外。余药研细末,人大蒜捣如泥状,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理沦骈文》。 28.滑石、甘草、鲜车前子各适量。前二味研细末,用车前子捣汁调成饼;敷脐。用于热泻。 出处:《理沦骈文》。 29.猪苓、地龙、针砂各适量,葱汁少许。前三味研细末。加入葱汁调成饼状,敷脐。用于热泻。 出处:《理沦骈文》。 30.滑石三十克,酒芍十五克。灸甘草六克,炮姜一点五克,丹皮汁适量。分别研细未,将滑石用丹皮汁浸煮收干,再加入余药,用水调成膏,敷于脐部,用于热泻。 出处:《理沦骈文》。 31.硫磺、枯矾各适量,来砂少许,前二味研细末,朱砂为丸,纳脐内。用于气虚暴泻。若泻不止行,用艾五百克坐身下,火烘脚。 出处:《理沦骈文》。 32.木鳖仁,丁香各适量。研细末,用唾液调成膏,纳脐泄气愈。用于水泻。 出处:《理沦骈文》。 33.热泻散:黄连十二克,滑石三十克,木香十互克,吴茱萸十克。共研细末。贴神阙穴,大肠俞,胶布固定。用于热泻。 出处:《穴位贴药疗法》。 注:大肠俞在第四腰椎旁开一点五寸。 34.木鳖仁五个,丁香五个,麝香零点三克,共研细末,米汤调作膏。纳脐中贴之,外以膏药护住。用于水泻不止。 35.暖脐膏:白芥子九克,鲜姜一百二十克,红皮蒜三个,香油一百八十克,章丹一百二十克。将药浸于香油内,文火熬焦去渣,再徐徐入丹,熬至滴水成珠。贴肚脐。用于受寒肚痛、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36.封脐艾:陈艾叶、蛇京子各三十克,木鳖子二个(带壳生用)。共研为细末和匀,用棉包裹。安在脐上,以纸圈固定,以熨斗熨之为妙。用于脐腹冷痛或泄泻。 出处:《东医室鉴》。 37.熟艾十五克,硫磺六克,蓖麻仁七个。前二味碾末,同蓖麻仁共捣烂。棉包安脐上,熨斗熨之,可止泄泻。 出处:《本草纲目》。 38.食盐少许。炒热,布包,热敷于脐部,用于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39.陈艾(醋灸)七片,蚯蚓五条。共捣烂如泥,用火烘烤。敷脐眼上,用布盖住,用于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40.艾叶适量。以酒炒艾为绒,作饼,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1.热柴灰适量,用布包敷于脐上。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2.糯米。酒糟、盐各适量,和匀,炒热。趁热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3.胡椒、大蒜各适量,捣作饼,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4.艾叶、灶心土,门斗灰,吴茱萸各等分。共为末,用醋炒热,敷于脐部。用于治疗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5.炮姜三十克,捣烂,贴于脐部,盖过丹田穴(约长二寸五分,宽一寸),布包扎一至二小时。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6.松香三克,大蒜二枚。将松香研成末,与大蒜同捣烂,敷于脐上,用膏药盖贴。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7.生附子一大片,烘热。包肚脐上,用于寒泻腹痛。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48.松香适量,研为细未,过筛,用酒或白蜜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胶布固定。用于寒湿泻。 出处:民间验方。 49.肾泻散:吴荣英、补骨脂、五味子、生硫磺各三十克,带根须葱白十根。葱白切碎,余药共为粗未。将上药放铁锅内,加黄酒适量,炒热,纱布包裹,热熨神阙穴,每次三十分钟,每日一至二次,一剂药可用三天。用于五更泻属脾肾阳虚者。 疗效举例:周××,男,四十岁,一九九二年四月五日初 诊,五更泻了年余。患者每于晨起六时许即腹痛欲泻,泻后痛止或痛减,大便时稀,小腹怕凉,喜温,舌质淡,苔薄白,舌边尖有瘀点,脉细弱。证属肾阳不足,夹 瘀为患,用肾泻散加生蒲黄,五灵脂各十五克,如上法用之,用药四剂痊愈。半年后未复发。 50.久泻膏:生黄芪、补骨脂、乌梅炭、五倍子各三十克,米壳、肉桂各十五克,川连、冰片各六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取三克,用生姜汁调成膏状。填敷神阙穴,用伤湿止痛膏或肤疾宁膏固定,三夭换药一次,用于久泻。 疗效:治疗顽固性腹泻三十余例,无一不效。 51.胡椒未九克,生姜汁少许,调成稠膏状,敷于脐部,布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至二次,以愈为度,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外治法。 52.胡椒未三克,饭团少许,拌匀,制成饼状,贴于脐部,每日换药一至二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外治法。 53.透刺神阙法:取三寸毫针从天枢穴(脐旁开二寸)皮下进针,针尖向脐中方向斜刺二至二点五寸深,持续缓慢捻转三至五分钟起针,每日一次,用于急慢性肠炎、慢性肠功能紊乱等疾病所致的腹泻,有显效。 疗效举例:王某,五十四岁,医生。患慢性肠功能紊乱已二十余年,虽经多方治疗时愈时发,发时日解大便八至十二次,稀薄带有少量粘液,伴腹痛腹胀,纳差。用上法并加刺双足三里,翌日大便二次,成形。依法继针六次,病愈停针。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三·六·封底。 备注:本法治脱肛效亦佳。气海透神阙可治膀胱炎,痛经。 54.蚯蚓五条,陈艾六片,米醋适量。将陈艾用醋灸过,然后与蚯蚓共捣烂如泥,再用火烘热。趁热敷于脐眼上,用布盖扎,每日换药一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55.葱白根适量,黄丹少许。将葱白根洗净,捣烂如泥,入黄丹和匀为丸。敷于脐部,布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至二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水泻。 出处:《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 56.神秘万金膏:草乌、川芎、大黄各十八克,当归、 赤芍、白芝、连翘、白芝、白蔹、乌药、官桂,木鳖子各二十克,槐、柳、桃、桑、枣枝各十二克,(一方加苦参、皂英各十五克,一方加苏合香零点九克,名万应 紫金膏)。将上药细锉,用麻油一千克浸药一宿,用火熬至药焦色,用丝绢滤去渣,将油再入锅,以文武火熬至滴水成珠不散为度,后入乳香,没药末各十二克搅 匀。摊贴脐上,用于泄泻和痢疾。 备注:本方贴患处可治疗风寒湿气所侵、跌打闪创伤损、一切疼痛,并治一切无名肿毒;贴背心可治疗哮喘咳嗽;贴太阳穴可治疗头痛眼疼。 出处:《膏药方集》。 57.丁香三克,大椒六克。研极细末放膏药中,贴脐中。用于水泻。 出处:民间验方。 58.葱、姜各适量,黄丹(如豆大)一粒。把葱、姜打烂、入黄丹和匀。纳入脐中,外贴膏药。用于水泻。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资料》。 又方:葱白根捣烂,加入黄丹为丸,放脐上。 59.丁香、白芍、甘草各等分。研细末后,用唾液调和如饼状,敷于脐上,外贴膏药保暖。 出处:民间验方。 60.硫磺、丁香各二克,白胡椒一点五克,绿豆粉四点五克。共研末和匀。将药末少许敷在脐上,外以膏药封贴。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61.酒饼丸适量。研成粉末,以醋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一次,五至八小时后去掉,同时禁食,有脱水及酸中毒者,给予输液及纠正酸中毒。 出处:《广西赤脚医生》一九七六·六。 62.大蒜一至二枚,连皮放热灰中煨熟,去皮捣烂,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局部有烧灼感,并且皮肤发赤时去掉,一日一次。 出处:《中华药学杂志》一九七六年十二期。 备注:大蒜治泄泻许多医籍均有记载,如《千金方》以大蒜须捣脐中,《增广验方新编》取大蒜须同银珠同捣敷脐等。现多煨熟后再用,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延长敷药时间。 63.生姜、大葱、大蒜各六十四克。木鳖仁十五克,穿山甲十克,乳香、没药末各九克,丁香一点五克。前五味用麻油熬,黄丹收膏。将后三味糁入膏内,敷脐上。用于夏日泄泻,敷之即效。 出处:《理沦骈文》。 64.鲜石榴果皮二十克,捣成泥状,敷于脐部,外盖锡纸、纱布,胶布固定,二十四小时换药一次。 疗效:治疗腹泻二十四例。一次痊愈十二例,二次痊愈五例,三次痊愈四例,好转三例。 出处:《河南中医学院学报》一九七七·四。 65.五倍子(炒黄),干姜各十克,吴茱萸、公丁香各五克。共研细末,备用。每次取十克,用温白酒调成软面团状,做成直径五厘米的药饼,敷脐部,胶布固定,晚敷晨揭,每日换药一次,连用一至八次。用于腹泻。效果较好。 出处:《铁道医学》一九八○·三。 66.细辛、荞子粉各三克。共研细末,制成蚕豆大的丸子。放脐眼内,纱布盖上,固定好,用于腹泻可一次止泻。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67.总管根皮少许,嚼烂,敷于脐部。用于腹痛便泻。 出处:《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68.五倍子六克,公丁香三克,共研细末,水和调匀。每次取三克敷脐眼上,外用普通膏药盖贴。用于腹泻。 出处:《穴敷疗法聚方镜》。 69.白胡椒二份,肉桂一份,丁香一份。烘干,共研为细末,过筛。用水或酒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并敷命门穴。外用胶布固定,一至二日换药一次,直至痊愈为止。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备注:命门穴在与脐相对的腰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疗效:治疗腹泻一百五十例,百分之九十五均在用药一至二次痊愈。近百分之五的病人,疗效不佳。
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大部分情况是吃粽子,划龙舟,但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佩戴香囊,俗称“荷包”,还有就是在手腕、脖子、或者脚腕佩戴七色彩线俗称“索儿”,“索儿”一般要等到阴历的六月初六才能解开,并要扔到流动的水中,这意味着一年顺利,并能趋走邪气。
带裹的成语 端午节有什么传统文化?
带裹的成语裹粮策马 裹粮坐甲
裹尸马革
裹血力战
裹足不进
裹足不前
绵裹秤锤
杜口裹足
裂裳裹膝
裂裳裹足
马革裹尸
绵里裹铁
套头裹脑
妍皮裹痴骨
毡袜裹脚靴
翠围珠裹
红妆素裹
红装素裹
金镶玉裹
金装玉裹
浓妆艳裹
妍皮不裹痴骨
端午节传统文化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草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点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对症下药 <三国志 华佗传>的译文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又名旉。曾在徐州地区漫游求学,通晓几种经书。沛国相陈硅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任职,他都不就任。华佗懂得养生之道,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看上去还象壮年人一样。又精通医方药物,他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掌握着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热,就让病人服饮,同时告诉服药的禁忌或注意事项,等到华佗一离开,病人也就好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不过烧灸七、八根艾条,病痛也就应手消除。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刺感应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请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随即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除的,就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割除肠子病变部分,洗净伤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后缝好腹部刀口,用药膏敷上,四五天后,病就好了,不再疼痛。开刀时,病人自己并不感到疼痛,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 府中官吏倪寻、李延同时来就诊,都头痛发烧,病痛的症状正相同。华佗却说:“倪寻应该把病邪泻下来,李延应当发汗驱病。”有人对这两种不同疗法提出疑问。华佗回答说:“倪寻是外实症,李延是内实症,所以治疗他们也应当用不同的方法。”马上分别给两人服药,等第二天一早两人一同病好起床了。 一天,华佗走在路上,看见有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里人用车载着他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就停车去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边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大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吃,病痛自然会好。”他们马上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的虫,他们把虫悬挂在车边,到华佗家去拜谢。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相互告诉说:“象是遇到咱们的父亲了,车边挂着的‘病’就是证明。”病人上前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这类寄生虫的标本大约有十几条。 广陵郡太守陈登得了病,心中烦躁郁闷,脸色发红,不想吃饭。华佗为他切脉说:“您胃中有好几升虫,将在腹内形成毒疮,是吃生腥鱼、肉造成的。”马上做了二升药汤,先喝一升,一会儿把药全部喝了,过了一顿饭的功夫,陈登吐出了约摸三升小虫,小虫赤红色的头都会动,一半身体还是生鱼脍,病痛也就好了。华佗说:“这种病三年后该会复发,碰到良医才以救活。”按照预计的时间果然旧病复发,当时华佗不在,正如华佗预言的那样,陈登终于死了。 曹操听说华佗善治病,就把他召去,让他常守在身边。曹操被脑神经痛所苦,每当发作,就精神烦乱,眼睛昏花。华佗只要针刺膈俞穴,应手而愈。…… 华佗卓绝的医技,大都象以上所说的那样。然而他本是读书人,却被人看成是以医术为职业的,心里常感懊悔。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病情更加严重,就让华佗专门为他个人看病。华佗说:“这病近乎难以治好,不断地进行治疗,可以延长一些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看看,就对曹操说:“刚才收到家中来信,正想短时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为借口来推托,多次请求延长假期不肯回来。曹操几次用书信召他,又命令郡县派人遣送华佗返回。华佗自恃有才能,厌恶吃侍候人的饭,还是不上路。曹操很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他妻子确实生病,就赐赠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因此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拷问要他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危,应该宽容赦免他。”曹操说:“不用担心,天下会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判决了华佗死罪。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守狱的官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火来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脑神经痛仍旧没有好。曹操说:“华佗本来能够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根,想借此来抬高自己的地位,既然如此,如果我不杀掉他,他最终也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直到后来他的爱子仓舒病危,曹操才感叹地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广陵人吴普、彭城人樊阿都曾跟华佗学过医。吴普遵照华佗的医术治病,许多人被治好救活了。华佗对吴普说:“人的身体应该得到运动,只是不应当过度罢了。运动后水谷之气才能消化,血脉环流通畅,病就不会发生,比如转动着的门轴不会腐朽就是这样。因此以前修仙养道的人常做“气功”之类的锻炼,他们摹仿熊攀挂树枝和鸱鹰转颈顾盼,舒腰展体,活动关节,用来求得延年益寿。我有一种锻炼方法,叫做“五禽戏”,一叫虎戏,供鸡垛课艹酒讹旬番莫二叫鹿戏,三叫熊戏,四叫猿戏,五叫鸟戏,也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同时可使腿脚轻便利索,用来当作“气功”。身体不舒服时,就起来做其中一戏,流汗浸湿衣服后,接着在上面搽上爽身粉,身体便觉得轻松便捷,腹中想吃东西了。”吴普施行这种方法锻炼,活到九十多岁时,听力和视力都很好,牙齿也完整牢固。樊阿精通针疗法。所有的医生都说背部和胸部内脏之间不可以乱扎针,即使下针也不能超过四分深,而樊阿针刺背部穴位深到一二寸,在胸部的巨阙穴扎进去五六寸,而病常常都被治好。樊阿向华佗讨教可以服用而且对人体有好处的药方,华佗便拿“漆叶青黏散”教给他。药方用漆叶的碎屑一升,青黏碎屑十四两,按这个比例配制,说是长期服用此药能打掉三种寄生虫,对五脏有利,使身体轻便,使人的头发不会变白。樊阿遵照他的话去做,活到一百多岁。漆叶到处都有,青黏据说生长在丰、沛、彭城和朝歌一带。
好了,以上就是本文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吴蛇艾条 吴蛇牌艾条”的内容,更多内容可以关注本站!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cnaicao.com
中国艾草网官方网址: www.haoai123.com